Jason 雜談小屋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心得】學會多國語言不是夢,你需要的是方法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

-Ludwig Wittgenstein





2014 年,一整年約出差美國10次,那時的我英文不是很好;2016年,一整年約出差以色列 10次,到現在希伯來文只會講 Shalom;過去這幾年,東歐、西歐、土耳其、中東、南美、東南亞也沒少去,我喜歡到世界各地,體會不同地方的風土名情,希望可以藉此更了解這個世界,用身體體會世界的廣大。然而每每站在異鄉,心中總是會有個念頭,如果可以流暢順利的跟不同的人聊天,是不是可以更深入的跟人交流呢?無奈的是那似乎只能是個埋藏在心中的小小願望,期待某天出現某股神祕的力量來幫我達成。



2018年底,我參加了一堂由 SayWhat 辦的【英文口說訓練班】 (心得見此);2019年初,又參加了 SayWhat 的【多語技術指導--從零學好任何語言】。看到這,很多人可能心中在想,「我英文都說不好了,還學多國語言?」不同於口說班讓我們沉浸在學習語言的狀態跟環境中,利用大量與重複地聽以及跟讀去讓自己更多的去熟悉英文,在多語班中,老師提供了許多的工具及方法,更系統化的幫助我們「學習一門語言」。在課中不會手把手的學習某一門語言的一個個單字與文法,而是從更寬廣的格局去看「學習語言」這件事。正如同Saywhat 一直以來強調的,在【多語技術指導--從零學好任何語言】這門課中,依然是循著孩子們學習語言的軌跡前進,只是更有系統及方法的學習聽、學習說、學習與母語人士互動、學習怎麼玩語言,怎麼讓自己可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享受著學習語言本身的樂趣。

有朋友問我說這兩門課有甚麼不同?我認為,除了【英文口說訓練班】本身著重在「英文」的口說訓練之外,這兩門課其實很多學習技巧是相輔相成的。在口說班中學習了跟讀的技巧以及針對特定語言的練習方式,在多語班中透過 IPA 學會了「聽」跟「說」的基本分析方式,開始漸漸地發現以前覺得聽起來都差不多的音,發音方式或發音部位其實大不相同。更進一步的透過一些學習的工具,開始跟不同國家的母語人士聊天,透過「好奇心」及「從無到有的第一步」結合「詞彙挖礦」慢慢地擴充我們在目標語言上的認知。說實在的,這個方法跟坊間一般的教學有非常大的不同,你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就靠硬背單字跟文法規則來讓自己在檢定或考試上拿高分,相對於此,更像是學習語言的小孩,雖然一開始是慢慢且廣泛的接觸,但藉由這一步步地累積,會突然發現自己對於日常的對話理解度提高,再基於已經了解的部分去了解更多的東西。如果問我,兩者的學習曲線如下圖。



其實我不能說哪種更適合或更好,這純粹要看學習語言的目的與動機,想要快狠準的考試拿分,說不定傳統方式會更有效率,但缺點就是學完考完就會慢慢淡忘;但如果想要的是長遠的學習一門語言且可以跟母語人士溝通無礙,我想從一開始多花點時間把「聽」跟「說」的基礎打起來會讓我們走的更長遠。在課堂中除了聽老師講解之外,也花了許多時間在同一組之間討論了 IPA 發音及目標語的用法。相對於只是聽課,對我來說有討論的時間跟空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可以讓我更多的理解每一個音之間的差異。有時候老師講得很清楚,但覺得好像有些地方不太肯定卻又問不出來的時候,同學之間的討論經常可以觸發一些不同的想法、釐清更多的觀念、加深各種技巧或知識的印象。

最後,讓我們回頭呼應一下開頭的那句話,「語言的邊界決定了世界的邊界」。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對於不同國家的人不再有語言的隔閡,能夠自然且順利地去認識與了解其他國家的人事物與風土民情,如同巴別塔建立之前的世界,那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個情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